autismpartnership_article_teresa_greeting-or-no-greeting-2

打招呼還是不打招呼?

我記得小時候父母總會提醒我看到人要打招呼。跟人打招呼從很早的時候就深深地植根在我們的社交生活中,它是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的一種社交技巧。

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自閉症的孩子在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和回應別人跟他/她打招呼這兩方面都有困難。因此,學習打招呼已成為這些兒童的常見培訓目標之一。問候是一種社交元素,它能讓我們進一步參與到社交活動中。可是,為了使問候成為一種有效的社交溝通和互動的工具,我們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社交關聯(他/她有多喜歡別人)和他/她回應他人和主動提出意向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對人不感興趣,他/她學習打招呼的動機可能不會很高,甚至對他/她來說,打招呼似乎沒有任何意義。即使孩子對社交感興趣,如果他/她不能夠經常地回應別人或主動與他人提意向,教授他/她打招呼的難度依然蠻高。因此,評估和教導相關的技巧是至關重要的。以下的基本技巧能幫助我們評估教導打招呼是否合適:


回應自己的名字

孩子可以學會用語言和非語言來回應他/她的名字,例如看著或走向叫他/她名字的人。通常來說,回應名字會受這些因素影響:孩子是否忙著、孩子忙著的程度(孩子對忙著的東西的興趣程度)、對叫他/她名字的人的熟悉度、叫他名字的人的位置和距離、環境的忙碌情況等等。除了缺乏社交興趣,對自己名字的低反應度也可能與「不想被打擾」有關。因此,在剛開始訓練時,加入強化物的幫助可能會更有效增加社交動機。


接收物件

就動機而言,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物件越有吸引力,孩子就越有可能接收它。因此,在使用中性物件之前,最好使用孩子喜歡的物件來做訓練。它不僅能更有效增加動機,而且能使回應更有意義和具有作用。接收和傳遞物品的遊戲,例如「傳遞包裹」和「燙手山芋」遊戲,都是有趣的方式來提高對人的反應。


主動性

主動性可以通過語言和支體行為 (非語言行為,例如給別人東西、指著某物件或者看著某人)來實現。如果一個孩子還沒有能力為自己想要的物件或人提出要求,學習主動打招呼似乎還沒有意義,也未合適。


毫無疑問,在某些情況下,打招呼是一項很好的社交技能。然而,在為自閉症兒童設計課程時,我們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教導某些技能,以及需要開發哪些先決條件才能使教學更有效及實用。



 

資訊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於1994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具規模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的專業機構。AP是由多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及治療師管理,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及海外諮詢服務。

 
 

請分享,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症及學習更多應用行為分析( ABA)的治療技巧。
Facebook: APautism
微信號: AP-APHK

更多文章

更多有關ABA治療服務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