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和治療
康復
對於兒童能否從自閉症康復存在極大爭議,而對康復的定義亦有不同見解。
Ivar Lovaas博士在其影響深遠的研究中首次採用「最佳成果」一詞,用以形容經獨立診斷者在測試後診斷為並無自閉症、智商正常、在沒有支援下於主流學校讀書且與同儕無異的兒童。其後的研究亦採用這些準則界定兒童在治療課程的成效。達到此最佳成果準則的兒童可能仍有一些怪癖,或外行人未必能觀察到的細微缺陷。 這些兒童或會入讀大學,擁有理想事業和結婚。
可惜,此術語經常被濫用,而家長亦被某些服務供應者誤導。以為只要進行適當治療或服用合適劑量的藥物,所有兒童均能達到此成果,但應用行為分析法的研究絕對沒有提出這種說法。目前研究指出,接受非常密集(每周30小時)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服務的幼齡兒童中,不足50% 兒童能達到此最佳成果。
Autism Partnership深信,不少接受早期治療的兒童都有機會達到最佳成果。然而,我們亦相信,對於未能達到最佳成果的患者而言,接受早期治療仍深遠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素 。很多未能達到最佳成果的兒童仍能找到工作、伴侶、貢獻社會及活得精彩快樂。這也是我們對所有接受治療的兒童的目標。
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養育自閉症兒童或會面對不少問題,其中之一是為確診患有自閉候群症的兒童尋找合適的療法。
每年均有不少聲稱對治療自閉症患者有顯著功效的新療法、專業見解及建議、家長之間的口耳相傳,以及聲稱能治癒自閉症的藥物,但大部分都缺乏嚴謹的科學實證及測試以支持其聲稱的效用。而應用行為分析法 (ABA) 是迄今唯一得到最多研究支持及經科學證實對自閉症兒童最有效的療法。目前並無任何其他療法證實比ABA更為有效,或與ABA具同等的嚴謹科學實證。但隨著兒童確診數目日增,坊間各式各樣的自閉症療法資訊混亂,大家難辨哪些療法真正有效。故有不少家庭往往採用輔助性及另類藥物療法(不論是否以生物為基礎),而當中有些療法更欠缺科學數據支持及/或存在相反的數據,科學家亦曾對此作出警告。
療法是否已作廣泛測試、採用,以及經科學研究證實及其歷史,對判斷治療成果極為關鍵。因此,家長應該及必須慎重評估及查證所有可行的治療方案、查詢各個療法是否有科學證據支持其聲稱的效用,以及考慮真正有效的方法,並選擇能帶來成效及進步的療法。
尋找治療時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 治療計劃的原理及目的是甚麼?
- 支持該療法的科研文獻是否充足?
- 兒童及家庭須參與甚麼治療及事宜?
- 療程所需時間、治療的節數、時間及家庭須負擔的費用?
- 療法是否集中於一項技能或屬於全面療程?
- 療法會否對兒童造成傷害?
- 療法在發展上是否合適?
- 治療師有甚麼背景及培訓經驗?
- 治療師是否容許家庭參與?
- 是否有訂明評估程序及療程是否視乎每位兒童的情況而訂?
- 如何量度進度?
- 治療成效多久評估一次?
- 誰負責評估?
- 決定繼續或終止療程所採用的準則是甚麼?
- 治療失敗會對兒童和家庭造成甚麼影響?
- 療法如何融入兒童目前的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