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6

大部分自閉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有些孩子不懂說話;有些孩子即使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或句子,卻不會應用這些語言於生活中(例如:發問問題、敘述事物等)。由於孩子未能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表達自己,直接導致家長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 溝通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其中包括: 表達需求(例如:我要吃蘋果。) 發問問題 (例如:足球在哪兒?) 敘述事物/評語(例如:火車走好快啊!/(看見飛機說)飛機!) 給予指示(例如:把大象放在飛機裡。) 報告/分享經驗和感受(例如:昨天,爸爸媽媽帶我去迪士尼樂園。/我在自行車跌下來了,好痛呀!) 防衛性的語言(例如:這是我的!不要拿走!) 利用誘發溝通,就能有效地增加孩子自發性溝通的能力。而誘發溝通的精髓在於建立動機,引起孩子主動地跟我們溝通的渴求。根據 Wetherby & Prizant (1989)研究指出,誘發溝通可以增強孩子溝通的慾望,和鼓勵他們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作表達。同時,這個技巧能為孩子建立溝通的力量,令溝通變得有趣。在所有的溝通種類當中,孩子最容易掌握的可算是表達需求。 以下示範如何利用誘發溝通,教導孩子向我們表達需求: (1)選擇學習目標: 選擇孩子喜愛的食物/玩具作學習目標。由於孩子有很強大的渴求想得到食物/玩具,利用這個動機,引起他主動地表達需求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例如:孩子很喜歡交通工具,學習目標可以選「火車」。假設孩子能夠使用短句表達,我們的目標就會是「我要火車」,「我要紅色的火車」或「我要玩火車」,或者是「你可以拿火車給我玩嗎?」等等。 亦應該根據孩子的說話能力來設定目標。 (2)設計不同的情境/活動: 練習誘發溝通時,氣氛要保持愉悅及具獎勵性。 例如:孩子的學習目標是「火車」,活動可以是一起拼砌路軌或是玩火車;如果孩子喜歡吃餅乾,就可以安排和他一起吃茶點。可手握目標物件/食物,適當時利用目標加強孩子的動機。 另外,其他誘發孩子溝通的方法,包括:拿著火車在路軌上走,同時發出火車的聲音;當你想表達你很享受手上的食物時,可裝出稍為誇張的表情,藉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你觀察到孩子有想要搶的動作或示意想要的時侯,我們可以把手稍為移遠一點,把握時機在孩子面前示範如何表達需求,鼓勵孩子模仿你的說話。 (3)給予獎勵: 為了讓孩子理解溝通的力量,最直接的就是在他嘗試表達需求後,我們馬上滿足他的需求。有別於其他訓練課程,我們不會因為孩子不能準確地發音,而給予批評,然後重新給予指令;相反,我們會鼓勵孩子有嘗試。另外,即使我們提供了協助/示範,當孩子想試著模仿,我們也會馬上滿足他的需求,以示鼓勵。 例如:孩子想要我手上的火車,我就示範說:「火車」,而孩子現階段只能發「呀」,我會馬上覆述正確的發音「火車」,隨即把火車給孩子。覆述的原因是希望孩子多聽,隨著練習和模仿,慢慢發出類似或正確的發音。 注意:我們希望鼓勵孩子多用語言來溝通,來代替一些不恰當或非適齡的動作,例如:拉我們的手、強搶、發脾氣等。開始時,孩子未必可以發出類似或正確的發音,我們要根據孩子的進度調整要求,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 (4)刪減協助: 當孩子理解溝通的力量或掌握到目標物件的發音時,就可以慢慢減少協助。緊記誘發溝通的重點是建立動機讓孩子自發性地向我們表達需求,所以不要向孩子發問問題(例如:你要甚麼?是不是要這個?你告訴我!看著我說!)。否則,孩子大概會繼續依賴你的指令,或是使用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來表達自己。 在練習時,也要不時重新評估目標的吸引性,如:放幾件物件/食物在桌上,看看孩子想要哪一個。 (5)提供密集的練習機會: 熟能生巧!誘發溝通的練習相對較輕鬆和有趣。大家可以在每天課程與課程之間,花一點時間(每次10-20分鐘)練習誘發溝通。 (6)把表達需求的技巧泛化到不同的人和活動上: 在孩子能向你自發地表達需求後,你可以請家中其他成員/老師和孩子作練習,測試一下孩子能否把技巧融會貫通。 你也可以嘗試和孩子進行其他活動(例如:就以上「火車」例子:和孩子玩「帶動物坐火車去動物園遊戲」,利用同一目標(「火車」),要孩子把不同的動物放進不同的火車/交通工具,同樣可以測試到孩子能否把技巧泛化到不同的情境。 假若孩子仍未能泛化學習目標,不要氣餒!請繼續提供協助,透過重覆練習,必定能夠成功! 資訊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於1994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具規模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的專業機構。AP是由多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及治療師管理,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及海外諮詢服務。

由於大部分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在語言、專注力、或記憶資訊等技巧上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支援,導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感得不知所措。當他們在和別人互動或上課等社交情況裡,碰到一些他們不理解、不明白的指令時,他們便不知道怎樣作回應,可能就會呆站在一邊或沉醉在自我刺激行為中,因此教導孩子問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補技巧。 「這是什麼?」、「(物件/人)在哪裡?」、「這是誰?」、「是這個嗎?」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基本和較常用到的。這個技巧能讓孩子在不確定、不知道的時候,跟我們一樣的,向別人找幫助。以下是教導孩子問問題的程序: 問題:「這是甚麼?」(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有結構化的環境):把孩子已認識的詞彙圖像卡排列在桌子上,把已認識的排在前面,把孩子不懂的放在後面。要孩子指著每張卡講出圖像的名稱。每當孩子講出正確的名稱時,把卡拿走。重覆以上步驟,直至完成桌子上全部圖卡。當孩子不懂的圖卡出現,提供示範問:「這是甚麼?」來協助孩子,讓孩子重覆問題,逐步刪減協助。 項目二:拿出一些孩子不懂的物件,讓孩子有機會問問題。 項目三:在家中放置孩子一些他已認識的物件和不認識的物件,要孩子告訴你他看見甚麼,為孩子建立問問題的機會。 項目四:和孩子一起閱讀,叫孩子告訴你看見什麼,或者你可以指著孩子不認識的物件,然後問他,讓他問問題。 (2)給予獎勵 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物件的答案。   問題:「(物件/人)在哪裡?」(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 把物件收放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然後叫孩子找物件。 項目二: 展示不同地方的圖卡,圖卡包括一些孩子認識和不認識的地方,要孩子告訴你地方的名稱。 項目三: 叫孩子把(東西)拿給一個人,而那個人是不在同一房間裡的。 項目四: 給孩子一個指令,他是需要透過問問題得到的答案,來完成指令(例如:事先把剪刀收起來,你叫孩子去用剪刀把星星剪出來,孩子需要問:「剪刀在哪裡?」才能完成指示)。 (2)給予獎勵 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物件/人在哪裡。 問題:「這是誰?」(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有結構化的環境):把孩子已認識的人物照片排列在桌子上,把已認識的排在前面,把孩子不懂的放在後面。要孩子指著每張卡講出人物的名稱。每當孩子講出正確的名稱時,把卡拿走。重覆以上步驟,直至完成桌子上全部照片。 項目二: 展示不同人物的照片,照片包括一些孩子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物,要孩子告訴你人物的名稱。 項目三: 叫孩子告訴你他看見誰,房間裡有不認識的人。 項目四: 叫孩子和一個他不認識的老師/親友/小朋友打招呼。 (2)給予獎勵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人在哪裡。 問題:「是這個嗎?」(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項目:在訓練環境中放置著數個相同的物件(它們可以是完全一樣/顏色不同/大小不同),然後叫孩子拿物件給你。孩子要指著物件,問:「是這個嗎?」(2)給予獎勵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答案。 注意事項: -重點應放在孩子問問題,而不是孩子學會那個不懂的答案。   -當孩子開始掌握問問題技巧後,就要盡快把環境和評語(即:評語應該是直接給予答案)自然化,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問問題的次數。

你曾否嘗試過教導孩子如何與人相處,但方法未有見效?Toby Mountjoy 和其他AP 的研究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來展示教授自閉兒童社交技巧的成果,你或會有興趣了解更多這個有效的方法。 論文於2016年2月發表,標題為“Teaching social behaviour to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the cool versus not cool procedure in a small group instructional format”。研究一改過往運用一對一識別訓練(discrimination training)作治療的做法,旨在教導兒童如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適當的行為舉止。結果顯示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治療成效顯著,參與研究的學生有著持續的改善,並且能於不同社交情景都能應用所學會的技巧。 行為干預訓練 是次研究將適當的社交表現標籤為「cool(很酷)」,不適當的為「not cool(不酷)」,指導兒童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正確的做法。實驗針對三項學生所缺乏的社交能力,包括透過眼神接觸或語言表達來邀請他人一起玩遊戲,評論他人手上的一件物件而同時不會伸手去試圖拿走,及以提出要求、提高聲量或搭膊頭等方式引起他人注意。訓練期間先由老師示範好與不好的社交表現,讓學生從旁觀察;若學生無法分辨好與壞的做法,則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示範好的做法來加深認識。老師會要求學生解釋為何特定的行為是好或壞,答對則給予獎勵,答錯則加以糾正,讓他們改善社交功能。 這次的研究對象是Andy 和Edward,經過識別訓練後兩人都學會了大部分的社交技能。兩名小孩起初並未見出現這三種行為,而完成訓練後Andy 就掌握了所有評論他人物品及引起注意的技巧。進行角色扮演和聽取老師的意見過後,他更懂得拿捏到邀請他人一起玩遊戲的技巧,與朋輩交流的頻率由0% 飆升至100%。Edward和Andy一樣,他會和人輪流邀請對方一起玩遊戲,也懂得對朋友的玩具給予意見。而當他在模仿恰當的舉止和經過老師的指導後,能夠成功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課程完畢,兩名小孩與陌生人溝通時也能好好運用這些技巧。臨床的過往做法一直以一對一為基礎,而是次實驗為識別訓練注入了嶄新元素,證明小組教學也能有效改善兒童的行為,為家長以及老師提供一個新方法去教導自閉小孩。 一般來說,實驗參加者在觀看老師示範後掌握了67%的技巧,而經過角色扮演及老師指導過後,亦能熟練地運用其餘33%的社交技能。 日常應用 你可以在不同的情景為孩子進行識別訓練,讓他們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你想要讓他們建立良好品格,可以先設定一個目標行為(如在圖書館要保持安靜),然後展示如何保持安靜和大聲吵鬧。當然,你也可以用其他行為來代表壞舉止,如唱歌、講電話等。然後問他們如何辨別好與不好的行徑,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來令他們分辨正確和錯誤的表現。你亦可以讓子女闡述為何某些行為是對的,來加深他們的認識。開始的時候可以先在家練習,當你看到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改善,便能帶他們到圖書館,在真實場景學以致用。

家長的疑問: 我家女兒吃飯超慢的,吃到不想吃的(如:綠色蔬菜)就吐給你看.本來以為她吞不下,但是只要愛吃的東西,再大也吞下去. 擇食得很,如何處理? Autism Partnership 的亞太區執行聯席董事-Toby Mountjoy先生會在短片內詳細分析其原因及教學方式,為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